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臺灣永續棧——連結知識、政策與治理,推動臺灣永續轉型

Updated: Nov 30, 2023

編按:臺灣永續棧於今年二月收到國內專業農業雜誌《豐年雜誌》邀稿,第一次透過平面媒體介紹TSH運作理念與近期研究成果。以下本文、圖片轉載自《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


臺灣現在有眾多永續發展議題的挑戰,例如生態保育、氣候危機、淨零轉型、河川與空氣汙染、以及國土開發等。這些重大而急迫的議題經常沒有獲得足夠的正視,而爭議出現時,相關的公共討論也無法根植於紮實的知識基礎。在此同時,這些永續議題相關的學術研究,仍局限於單一學術領域,或缺乏從知識到行動的作為,因而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政策與落地實踐。顯然地,臺灣在邁向永續轉型的過程中,從知識、到政策、到治理行動,這三者之間仍然存在重大的缺口需要被改善。


永續發展所需的跨領域研究


面對複雜難解的永續議題,個別學研機構、研究團隊或是學者的專長領域與量能都是有限的,需要不同知識與價值體系之間密切的協力與合作,才能逐步在具有共識的基礎上,形成具體可行的政策與行動方案。為此,「臺灣永續棧」(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TSH)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於2020年成立,宗旨是推動跨領域研究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towar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DR) ,促進不同學術領域之間的整合,在研究過程中納入不同利害關係人,與公部門、社會各界共同以知識為基礎進行討論,以協作的方式解析複雜的問題,進而發展出可行、可落地的系統性解方,最終提出推動臺灣永續轉型的具體路徑。


臺灣永續棧主要包含三個運作部分。首先是「永續議題實踐」,臺灣當前有許多重大、急迫、待解決的永續議題,永續棧從中盤點出幾個在國內學界中已經累積相當程度的知識與資料數據的議題,推動學界與利害關係人針對這些議題協力進行跨領域研究,從最初的範疇界定 (scoping) 和團隊形成階段就開始協作,共同設計 (co-design) 研究問題與研究框架,並嘗試共同生產 (co- production) 能夠確實回應社會需求的知識。接下來,當上述議題的知識整合工作達到一定程度,將會進入「政策協作」階段,大家除了持續共同生產出能夠確實回應社會需求的知識之外,也在整合的知識基礎之上,共同交付 (co- delivery) 前一階段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及治理行動。



以中興大學成立的「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永續棧」為例,過去兩年以「平地森林與管理」、「山坡地森林與管理」、「山村經濟」為主軸,召開10場跨領域專家座談會,每場皆邀集8~10位利害關係人與會,包括專家學者、政府單位、非營利組織及企業等。最近一場「邁向淨零排放—都市林生態與永續發展」座談會,就聚焦在如何於空間有限的都市中提升綠地的比例,包含盤點可植樹的區域、推動樹木健康及病害防治相關的地方自治條例、以及制定樹木維護專業認證(例如樹藝師)等具體措施,並探討潛在的困難如何克服。


另外有更大規模的專家論壇 (panel series),邀請政府局處首長、原住民族部落長老以及公民團體代表等,共同討論在森林議題執行跨領域協作的挑戰,也和現場上百位不同背景的與會者,針對臺灣淺山至平原地區森林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綜合討論,包含更大範圍的資源盤點、基礎研究、人才培育、社會溝通及教育等。透過座談及論壇,永續棧除了蒐集各界對於森林永續議題及相關政策的意見,從而了解現有的知識缺口以及社會的需求;也接觸並認識各地投入相關議題的團隊,從而拓展與深化協作工作圈。


2021年底「森林生態系服務—生態給付、綠色經濟與永續經營」跨領域論壇。

以全臺永續棧夥伴網絡和棧友為基礎 的鏈結

為了順利完成「永續議題實踐」和「政策協作」這兩個運作部分,需要建立各種「夥伴網絡鏈結」。首先是和永續棧有相同理念的國內學術研究機構,帶著自己專精的跨領域議題,以永續棧夥伴網絡 (Hub Site) 的形式成為相互鏈結的夥伴。每個永續棧夥伴網絡都是獨立自主的平臺,各自有長期投入研究的議題,或是關心同樣議題但有不同的專長領域,又或是與政府部門、其他學術 機構、民間團體、社區形成不同的協作關係。


除了與學研機構合作形成永續棧夥伴網絡,永續棧也邀請具有共同目標與理念的非政府組織或跨校研究與實踐團隊加入夥伴網絡成為「棧友」,分享彼此的研究或經驗,交流資訊、行動與政策觀點,進而相互鏈結,攜手實踐永續議題。臺灣永續棧的夥伴網絡鏈結秉持平行、去中心化 (decentralized) 的精神,尊重並鼓勵在地特色,沒有組織上的階層關係,而是獨立自主運作的研究或實踐團隊。永續棧真正著重的是形成長期的協力合作關係,在有需要解決特定議題的時候,可以透過全國性的網絡迅速整合所需的知識與實踐量能,並協力以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


跨領域研究推動農業的永續轉型


以今年2月於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成立的「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為例,說明永續棧夥伴網絡解決重大永續議題的具體作法。1.5度指涉的是全球若升溫超過1.5度C,將有更多異常的氣候變化,造成糧食減產或物種滅絕,從而衝擊農業供應鏈以及整個農業生產與消費系統。事實上,糧食生產本身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並造成其他環境負面影響,包括土壤酸化、淡水過度消耗以及地表水優養化等。因此,當代的農業系統存在多重的挑戰,一方面要支持目前80億或未來更多的全球人口,另一方面也需要減少對環境的各種衝擊,維繫農業與生態系統的健全。

今年2月臺灣永續棧與屏科大共同舉辦「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揭牌儀式與願景論壇,由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左三)、屏科大校長張金龍(右三)、國科會自然處處長羅夢凡(左二)、生科處處長楊台鴻(左一)、臺灣永續棧執行長戴興盛(右二)、屏科大永續棧負責人簡赫琳(右一)等共同參與揭牌。(圖片提供/屏科大秘書室)



近年來全球興起「再生農業」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就是要因應氣候變遷的趨勢,藉由新技術以減少農牧廢棄物、減少翻耕和用水、有效用藥與施肥以及有效利用能源和資源,從 而改善土壤和水體健康,最終建構農業的韌性。然而,這些新技術並非獨立於社會之外,而是與孕育他們的在地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因此除了開發新技術,亦必須了解技術所處的社會的樣貌與複雜性,包含基礎資料的收集、政策的配套、社會的調適以及價值的形塑等。


屏科大過去幾年結合農業技術相關研究、通識教育課程以及大學社會責任的相關計畫,將四百多位修課學生組織起來,進入受畜牧廢水汙染的農村,與臺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及萬巒鄉公所等校外單位合作,在全國受畜牧廢水汙染最嚴重的東港溪沿岸,共同努力提升畜牧場糞尿資源化執行率。




畜牧廢水是導致河川汙染的重要問題,然而透過「廢棄物資源化」的相關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畜牧廢水一方面可以用作再利用的灌溉用水,成為氣候變遷調適的一環;另一方面可以用作畜牧場沼氣發電的能源,成為淨零轉型的一環。在教師、學生、社區、民間組織等密切合作之下,屏科大的團隊不僅初步驗證新技術,例如沼液沼渣的有機肥料可以如何取代化學肥料,還更進一步透過問卷了解農民願意(或不願意)轉用有機肥的原因;若是農民願意,還會 再由學生協助填寫媒合問卷,將調查結果送到地方環保局及委外的環保顧問公司進行後續協作。此外,這些資料及課程整體與校外各利害關係人的互動,也成為學術研究團隊量化或質化資料的來源之一。


奠基於過去的基礎,屏科大永續棧將持續以再生農業為主軸,進一步藉由包含網際網路在內的資通訊科技 (ICT) ,串聯糧食供應鏈的四個影響面向:地球健康、人類健康、土壤健康以 及經濟繁榮與平等。在這之中,特別關注「產消合一者」(prosumer) 這種新型態行動者,其結合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能自行生產一部分自己所需的商品或勞務。這些「產消合一者」在農業永續轉型過程中有潛在的作用力,尤其是促進減少資源使用 (reduce) 、再利用資源 (reuse) 、回收資源 (recycle) 等廢棄物管理3R策略,從而對於上述糧食供應鏈的四個影響面向產生積極的效果。


「臺灣永續棧」 跨領域整合學術、連結實踐


除了上述的農業永續轉型議題,面對各類永續發展議題的挑戰,臺灣需要協作平臺以進行各種的連結,一方面是整合不同學術領域的知識,二方面是連結多元的利害關係人,第三方面則是連結學術知識、政策實踐與治理。臺灣永續棧作為一個推動永續轉型的平臺,誠摯邀請各領域的學研機構、研究與實踐團隊前來參與連結,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協力,一同針對重大而待解決的問題,提出系統性的解方與轉型路徑,從而形塑臺灣新型態的公共治理思維與創新經濟,建立社會永續轉型的新典範。


(本文由臺灣永續棧科學家吳奕辰博士及執行長戴興盛教授彙整。感謝「屏東 科技大學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 及「中興大學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永續棧」協助與提供兩校投入農林業研究與實踐的相關資訊。)

99 vi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