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本期主編的話
趙家緯(TSH 科學家)
臺灣永續棧於去年10月時推出「碳索臺灣淨零路徑」專刊電子報,當時行政院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正以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負碳技術四大工作圈,推動淨零路徑的研擬,因此於該期電子報中,除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就前述議題進行評析外,亦專訪TSH發起人林敏聰教授、李明旭教授,從臺灣的在地特性切入,分享如何借重國際經驗以上述減碳四大支柱有系統性的面對減碳所涉及的複雜問題,點出在淨零路徑規劃與執行上應注意的關鍵要素。
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協同多個部會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採用「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策略搭配「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基礎,並透過臺灣首份氣候預算,以總預算達到9年近9千億元的12項關鍵戰略,予以落實。該政策的宣布,伴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引發各界熱烈尋求淨零排放的可行解方。在此同時,4月初,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 (IPCC) 於4月4日發表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Working Group III, AR6 WGIII)「氣候變遷的減緩」報告,是臺灣論證淨零排放議題時,不可錯過的參考素材。
因此,本期臺灣永續棧電子報推出「碳索臺灣淨零路徑系列II- 從IPCC報告學到的五堂淨零課」,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從IPCC報告檢視臺灣當前的淨零轉型規劃。本專刊首篇文章為TSH棧論,繼針對第一工作組報告跟第二工作組報告提出的重點解析後,針對第三工作組的氣候變遷減緩報告中,對臺灣極為重要,但討論較少的「多元情境分析」、「工業部門去碳化」與「氣候政策及制度」三大關鍵議題深入探討,梳理可供臺灣借鏡之處。在能源系統上,中原大學徐昕煒助理教授以「淨零轉型思維:為再生能源打造系統」為題,切入臺灣若要如同IPCC報告建議,打造一個以風力與光電為主的電力系統時,在「電力系統韌性」與「氫能」上應重視與努力的方向。而針對此次IPCC報告重視的需求解方上,則以中研院經濟所莊雅婷助研究員於今年4月於「TSH Panel: 臺灣如何淨零─從IPCC報告到臺灣在地路徑」中分享內容為主,將演講內容轉化為「行為科學加速淨零:發揮巨大轉型能量的輕推和循證政策」一文,探討如何藉由輕推 (nudge) 此政策設計,落實需求面解方。討論臺灣淨零轉型政策時,森林碳匯為眾所關注的重點,本期邀請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永續棧負責人-中興大學柳婉郁特聘教授以及蕭玉資轉型推動經理,分析「森林碳匯在IPCC淨零藍圖的定位」。針對排放量占比約14%的運輸系統,則邀請成功大學交管系鄭祖睿助理教授撰寫「讓低碳運輸成為邁向淨零的墊腳石」,強調除了廣受重視的運具電動化以外,更應從「以人為本的主動出行」以及整體運輸管理政策的調整,方能邁向淨零。
本次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多次運用「轉型」一詞,為歷來臺灣政策文件首見,而IPCC不僅於此次第三工作組報告強調「限制全球升溫的系統轉型 」,亦強調「轉型研究」為此次第六次評估報告週期中,引入探討減緩選項的新研究方法。有鑑於「永續轉型」與「淨零排放」為臺灣永續棧核心關切議題,故藉此次專刊,邀請各界不僅止於尋求臺灣如何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而是思索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結構性挑戰,進而提出可促進轉型的氣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