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禹嫺(臺大氣候變遷永續發展學程碩士生) 劉仲恩(臺大社會系副教授)
在國發會頒布的「公正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政府強調「盡力不遺落任何人」之核心價值,致力追求在淨零轉型過程中能兼顧政策目標平衡性、社會分配公正性與利害關係包容性,公正轉型的政策範疇不限於勞工,亦包含區域、產業、民生等面向。其中在民生消費的部分,該文件提到「...各種舉措可能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提升,再進一步轉嫁給消費者;屆時,民眾的生活成本將隨之增加,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可能需要更多資源協助。」
一般而言,臺灣因為水電價格受到補貼長期偏低,民眾負擔的能源支出相比鄰國要低得多,能源貧窮的情況相對較不嚴重,不過這並不代表臺灣不存在能源弱勢群體。舉例來說,工研院曾與家扶中心合作調查了1000個該中心輔導的家庭,發現這些弱勢家庭的能源支出,平均占可支配收入的18%;公共電視《我們的島》也針對能源貧窮做過專題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亦有相關倡議,這些都與公正轉型息息相關。
在淨零轉型過程中,水電價也有可能逐漸調漲為合理價格,如何維繫能源分配正義,且避免相關群體受到不成比例的衝擊,避免能源貧窮,會是重要課題,但臺灣社會對於能源公平的討論卻仍顯不足。在能源使用現況與轉型進程中,誰能穩定且持續獲得能源?誰自其中獲益或受害?以及誰的生存與生計可能陷入風險?這些問題,尚待我們深入探討。淨零轉型的內涵不應止於技術發展,保障社會各群體滿足能源需求、確保淨零轉型對於日常生活的衝擊不影響能源弱勢群體,更是公正地實踐轉型的關鍵。
根據以上背景,本文從國際視野來看待臺灣的能源分配正義,我們分享近日參與英國能源不平等工作坊的一些精華內容,思考國際案例應用在臺灣的適宜性,並盤點臺灣能源貧窮與公正轉型的思考方向。
指認弱勢群體
根據202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報告》,2020年全球仍有7.33億人無法近用穩定電力。能源弱勢者的身影常與低所得、女性、高齡、健康因素等特徵交織,多重困境使得能源貧窮不只攸關能源,更與結構性的社會因素息息相關。
在西方主流文獻中,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與燃料貧窮(fuel poverty)幾乎可以畫上等號,主要是高緯度的西方國家在冬季有龐大的供暖需求,使得能源價格、能源效率及家戶收入成為重要影響因素(Bouzarovski, 2018)。以英國為例,俄烏戰爭加劇了新冠疫情期間的天然氣供應瓶頸,對一般消費者而言,能源成本較戰爭前的2021年上升了三分之二 (Ambrose, 2023);而英國的房屋又是歐洲隔熱效果最差者之一 (Hughes, 2020);同時,因通貨膨脹、住房成本飆升,實質所得呈現下降,上述因素皆加速了能源貧窮人口的浮現。
除此之外,能源弱勢族群面臨的困境有多種面貌,例如受制於建築本身結構、房屋所有權而無法改動格局或裝置的租屋族。房東為降低成本,能源效率差的家電一用就是數十年;分租套房或雅房的各個租戶由於匯入同一電表,必須繳交一度五元的較高費率;為節省房租,也有不少人長期居住於隔熱效果差的頂加或無自然光的地下室。
在家時間較長的退休長者及失業者,或因特定需求必須待在家中者如身心障礙者、慢性病患者、及其照護者也是能源弱勢族群。在經濟條件不佳的情況下,用電量不可避免地會高於平均,又無力汰換高耗能電器,結果就是在能源與其他生活開支中進行「自我配給(self-ration)」以騰出額外電費開支,例如縮減食物支出,結果進一步傷害身心健康,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一項智利的研究也指出,在性別化的家務分工中,女性經常負擔耗時且無償的家務勞動,而這些活動都發生在需要滿足供暖、烹飪、製冷、食品儲存和熱水等需求的住宅(Amigo-Jorquera et al., 2019),其價值容易被忽略,也限縮女性在家庭決策上的主導權與獲取金融服務的程度,使其應對能源貧窮、採取改變的能動性更加低落。以上這些都是不易藉由政策發現或直接協助的潛在能源弱勢。
能源轉型涉及的政治利益、機構與制度力量、與社會結構交互作用,不可能僅透過技術進步便一步到位解決能源弱勢,更而甚者,若無完整的盤點與配套措施,反而會加劇或形成新的不平等。一項波蘭的研究指出,資源不平等與缺乏認知是共構的,並透過制度化而延續,使能源貧窮者遭受兩種邊緣化:不承認(non-recognition)──能源貧窮的現實及其複雜成因在主流政治與政策內容中常是被隱形、忽略的;以及不尊重(disrespect)──透過污名化的敘述來理解能源弱勢者,認為他們應該對自身處境負起部分責任 (Simcock et al., 2021)。由於對能源貧窮缺少認知,導致緩解能源貧窮的政治行動不足,因此更多的肯認和尊重將是解決資源不平等的行動基礎。
衡量能源貧窮:透過收入支出比例
隨著能源貧窮議題越來越受到決策者及研究者重視,相關衡量方法也有不少發展,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收入支出比例,考量家戶收入和能源支出之間的關係,通常需要定義一個門檻或貧窮線以劃分出能源弱勢者,被視為客觀指標;其二是家戶自我評估,透過家戶中的基本設施(如空調)或屬性(如濕度、供暖等)進行自我評估與揭露,被視為主觀指標。
英國學者Brenda Boardman (1991) 開創了知名的10%閾值測量法,2001年起被英國政府採用。根據其定義,燃料貧窮為「無法負擔家中足夠溫暖者」,若該家戶的燃料支出超過其收入10%,就被認為是「不成比例」的支出,這是當時最貧窮的30%家戶在燃料上的支出,且是全國燃料支出佔所得比例中位數的兩倍。
此種衡量方式固然易懂易計算,然而可能僅捕捉到部分群體,或無法考量不同地區的燃料及能源消費模式,因而遺漏潛在的弱勢群體。例如當弱勢家庭透過極端縮減能源使用來減少支出,或誤認高收入家庭使用高耗能電器的情形。不少後續研究因此提出批評與修正。
在2012年之後,英國燃料貧窮統計標準採用倫敦政經學院John Hills提出的「低收入高成本(Low-Income-High-Cost, LIHC)」相對值計算法,如圖一所示,這方法定義燃料貧窮為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家戶的所需燃料成本高於全國中位數,且扣除燃料花費後,其剩餘收入將低於國民收入中位數的60%的官方貧窮線。
2021年,LIHC又被低收入低能源效率(Low-Income-Low-Energy-Efficiency, LILEE)指標取代,將第一個條件改為「家戶所居住房屋的能源效率等級為D級或以下」,直接把能源效率作為指標,增加了政府可著力處 (Davillas et al., 2022)。
衡量能源貧窮:透過家戶自我評估
上述客觀指標縱然有其效益,但也有英國研究指出,僅憑收入往往無法識別那些遭社會排斥與剝奪的能源貧窮族群(Healy and Clinch, 2002);另一項在歐盟的研究也指出,能源弱勢家戶為了縮減支出而壓縮能源使用,使得「實際支出」少於能源貧窮定義中所估算的「所需支出」。(Thompson and Snell, 2013)。因此,由一項由英國四所大學聯合展開的調查研究所提出的的共識法(consensual approach)也獲得不少學者與機構的採用 (Gordon et al., 2000)。共識法依據家戶對自身生活條件和環境,直接評估幾個指標,包括:存在黴菌或嚴重潮濕、沒有中央供暖、沒有維持冬季保暖及夏季涼爽的足夠能力、拖欠能源帳單。這些指標也被歐盟採用為收入和生活狀況統計(Statistics on Income and Living Conditions, SILS)資料的問題選項。主觀指標的優勢在於更容許跨國比較,也較客觀指標更能夠捕捉到能源貧窮(而非僅燃料貧窮)。但上述指標皆立足於歐洲經驗,優先考慮空間供暖的負擔,也少有其他能源服務的考量。
另外有一項非洲研究採用「牛津貧窮與人類發展倡議 (Oxford Pover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itiative, OPHI)」的「多面向貧窮指數(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延伸提出「多面向能源貧窮指數(Multidimensional Energy Poverty Index, MEPI)」。MEPI從能源匱乏(energy deprivation)而非能源獲取(energy access)的角度來衡量能源貧窮,包含五個面向之能源服務:烹飪、照明、家用電器(擁有冰箱)、娛樂與教育、通訊。此指標使用大規模人口和健康調查資料建立代理變數,降低了數據收集成本,也可進行跨國比較,但也限制MEPI於衡量特定電器或能源載體的所有權,此外,各指標權重依賴專家意見,也和SILS一樣,可能遭遇受試者適應性偏好——傾向順應現階段較差的生活水準、羞於承認自己無法滿足某些必需品——所影響,因此得到偏誤的結果,是主觀測量法最易受質疑之處。
各國文獻提供給臺灣的啟示
帶著以上的視野來分析臺灣的情況,我們需要有因地制宜的思考。臺灣大量的能源需求是夏季冷氣而非冬日供暖,且由於相對國際低的電價,收入支出比例法僅能測量到極少的能源貧戶,在這背景下,針對特定弱勢群體的調查將更有價值。本文開頭提及工研院所做的調查是少數案例,整體來說,臺灣家戶能源調查資料的完整性與透明度都仍較國外相對不充分,也少有使用指標法辨認能源弱勢群體,是臺灣在進行相關研究上面臨的考驗。
氣候變遷的威脅日趨嚴重,公正轉型已經成為淨零進程的指導原則,然而長期存在的不平等與轉型下的衝擊應如何被辨識與應對,是政策規劃裡不可缺少的思考。透過各國對能源貧窮群體的衡量與研究可見,在制定新的政策與法規前,現況盤點必須確實執行,並思考脆弱族群的多重弱勢處境;執行中的淨零轉型政策亦須滾動修正,兼顧能源正義之內涵,此間的資訊紀錄與公開,更是有助衡量與改進能源不平等的基石。如此,方能轉向永續且公正的淨零之島。
參考文獻
Ambrose, J. (2023, May 25).Ofgem energy price cap falls to £2074 but households will see little relief.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23/may/25/britain-energy-price-cap-fall-ofgem-gas-electricity-bills
Amigo-Jorquera, C., Guerrero-González, M. J., Sannazzaro, J., & Urquiza-Gómez, A. (2019). Does energy poverty have a female face in Chile?. Tapuya: Latin Americ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1), 378-390.
Boardman, B. (1991). Fuel poverty: from cold homes to affordable warmth. Pinter Pub Limited.
Bouzarovski, S. (2018). Understanding Energy Poverty, Vulnerability and Justice. In: Energy Poverty.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69299-9_2
Davillas, A., Burlinson, A., & Liu, H-H. (2022). Getting warmer: Fuel povert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health and well-being. Energy Economics, 106. https://doi.org/10.1016/j.eneco.2021.105794
Gordon, D., Adelman, L., Ashworth, K., Bradshaw, J., Levitas, R., Middleton, S., Pantazis, C., Patsios, D., Payne, S., Townsend, P., Williams, J. (2000).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York.
Healy, J. D., & Clinch, J. P. (2002). Fuel poverty, thermal comfort and occupancy: results of a national household-survey in Ireland. Applied Energy, 73(3-4), 329-343.
Hills, J. (2012). Getting the measure of fuel poverty: Final Report of the Fuel Poverty Review.
Hughes, P. (2020, February 20). UK homes losing heat up to three faster than European neighbours. tado GmbH. https://www.tado.com/gb-en/press/uk-homes-losing-heat-up-to-three-times-faster-than-european-neighbours
Nussbaumer, P., Bazilian, M., & Modi, V. (2012). Measuring energy poverty: Focusing on what matter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6(1), 231-243.
Sachs, J., Kroll, C., Lafortune, G., Fuller, G., & Woelm, F. (202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2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9781009210058
Simcock, N., Frankowski, J., & Bouzarovski, S. (2021). Rendered invisible: Institutional misrecogni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energy poverty [Article]. Geoforum, 124, 1-9. https://doi.org/10.1016/j.geoforum.2021.05.005
Thomson, H., & Snell, C. (2013). Quantifying the prevalence of fuel poverty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Energy policy, 52, 563-572.
>>>
主題壹引言|能源取得與碳排放的不平等——與你我相關的公正轉型
◎ 臺灣碳排放階級不平等:現狀分析與政策挑戰
主題貳引言|歷史經驗中的公正轉型啟示——當時我們如何應對衝擊?
◎ 國際貿易局勢改變的外部衝擊──從兩岸ECFA的經驗思考應對歐盟CBAM的準備工作
◎ 關鍵技術革新發展的衝擊──數位化與德國「勞動4.0白皮書」的啟示
◎ 我們如何應對產業結構長期變遷的衝擊──臺灣煤礦業退場的經驗
外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