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LTSER年會暨新站啟動會議

Updated: Jun 21


  2024年4月26日,臺灣永續棧很有榮幸參與臺灣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 (Long-term Social-Ecological Research, LTSER) 舉辦的第一次年會暨2024新站啟動會議 (以下簡稱LTSER年會) 。這次會議由已設站的LTSER彰化站、翡翠站、綠島站、花蓮站分享成立至今的成果與心得,即將設站的西南沿海站、原住民族總計畫及其旗下阿里山站的研究團隊,介紹新站的觀監測規劃。另外由於多個站點的資料寄存在中央研究院資料寄存所depositar,因此也請中央研究院資料寄存所分享資料管理的經驗與做法。

 

  活動於10點40正式開始,但早在活動開始前,會場已經熱鬧非凡。與會者早早抵達會場,與各團隊成員聊天交流。在工作人員佈置桌椅、張貼海報時,與會者已在熱烈討論、切磋彼此近期的觀測項目。

 

  除了活動前的交流,活動期間也安排了兩場茶敘時間,讓來自各地的LTSER各站成員齊聚一堂,一邊享用輕食與茶點,一邊透過海報交流學術知識,了解各站的觀測脈絡與成果。



透過核心設施建立公共知識與推動民主治理


  林敏聰副主委在致詞中提到,LTSER作為長期核心觀測站,看似在做基礎的資料搜集,實則在為民主社會的公共知識與民主治理打基礎。他表示,公共知識是經過一定程度轉譯的內容,有助於跨領域溝通,而民主治理則奠基在公共知識之上,民眾有相同語言才能討論公共議題。



  接下來,由即將加入LTSER計畫推動辦公室協助資料庫建置與推廣的林政道副教授,介紹LTSER資料庫的建置與管理。林教授指出,LTSER的核心目標是建立開放資料庫,讓民眾得以自由取用搜集來的社會生態基礎資料,進而產出研究成果。因此,在資料管理層面,必須滿足可搜尋、可存取、可互通、可再利用 (Findable, Accessible, Interoperable, Reusable, FAIR) 的原則。隨著人工智慧的成熟,目前能將搜集來的資料進行處理、整合,協助研究人員從複雜的議題中梳理出影響社會生態變動的原因。


辨認在地議題形成跨領域團隊

 

  接著,由今年度新成立的西南海岸站、原民站總計畫、阿里山站相繼介紹初期規劃。西南海岸站由陳孟仙特聘教授說明,該站核心議題聚焦於氣候變遷、國家政策和產業經濟等驅力對七股地區養殖漁業的影響。透過調查河口生態、潟湖生態、潟湖產業的物種多樣性及產業穩定性,並介接台江國家公園、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及災防中心的氣候變遷預測資料等資源,以掌握氣候變遷對潟湖沙洲生態服務系統的影響,以及漁業資源管理、土地利用對當地居民的影響。目前正在現地調查階段,接下來將舉辦權益關係群體工作坊,深入了解在地網絡。


LTSER西南海岸站的核心關切 (LTSER西南海岸站提供)


  原民站總計畫由黃倬英教授介紹,該計畫以原住民族的生活地景為核心,關注農林業、狩獵、產業變遷、環境變遷、健康以及減碳防災等六大議題,搜集氣候、作物、聲景等基礎資料,並嫁接外部資源進行跨尺度監測,例如衛星監測、高光譜儀等。子計畫方面則建立核心觀測站,發展當地特殊脈絡的觀測項目,目前規劃有阿里山站、南庄及東海岸。夏禹九榮譽教授回應,LTSER作為地方性核心觀測站,建議總計畫的自然資料搜集要對接在地核心關注議題。


LTSER原住民族地區總站的核心關切 (LTSER原住民族地區總站提供)


  翁國精教授接續介紹,阿里山是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社會生態系統。目前阿里山站將監測項目分為治理機制與氣候變遷兩大驅力,從國家治理、區域性、部落內等不同尺度,理解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以及自然資源共管行政契約對社會生態系帶來的影響。戴興盛教授建議,應增加大環境的社會經濟變遷作為第三大驅力,例如2000年代的國旅風潮與開放陸客觀光,改變了阿里山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又例如青年人口外移等長期社會變遷,也影響了中小尺度的治理量能。


LTSER阿里山站的核心關切 (LTSER阿里山站提供)


  隨後,由已運作一段時間的核心觀測站介紹其成立目的與觀測成果,包含聚焦芳苑半漁半農沿海生態系的彰化站、坪林森林生態系的翡翠站、島嶼生態系的綠島站、以及縱谷社會生態系統的花蓮站,四站目前豐碩的成果,可透過TSH的專訪略窺一二。


奠定社會生態跨域公共知識所需的人才與制度

 

  在年會的綜合討論階段,與會者首先討論資料處理與釋出原則。在人文社會領域的訪談資料方面,依現行研究倫理審查標準,不像自然數據資料能永久保存並公開,而是需要定期銷毀,這違背LTSER核心理念。作為最資深的站點,彰化站宋郁玲老師分享該站運用去識別化、片段化,並進行關鍵字分類後再釋出,如此能保持原始資料樣態,有利於使用者找到特定議題中所有受訪內容,但缺點是無法看到訪談全貌,容易失去脈絡。

 

  對此,林登秋老師表示,正在邀集相關領域的學者訂定各站通用規則,並強調不論是環境生態或人文社會領域,也要有各站之間共同的量測基礎,未來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變遷,才能瞭解各地方的社會生態系統的韌性差異。

 

  林副主委接著回應,資料共享的挑戰,牽涉國家資料治理的困境,包含個資法規範。因此,他認為LTSER肩負重任,從最小尺度做起,經由各站串連,從知識生產的上游就建立一套資料共享的生態網絡,再進一步嘗試建立中大尺度的制度。

 

  年會的最後,與會者轉向討論對下一代的人才培育,王素芬老師以及與花蓮站協作的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都提到資料使用者不只是學界、公部門和NGO,也包含高中小學各式展覽、專題或競賽。例如,花蓮站正在製作故事地圖 (story map) 將資料視覺化,彰化站則與高中老師合作,鼓勵學生取用資料發起在地研究。這些學生未來都有機會成為LTSER的生力軍。

 

  而回到LTSER的人才制度。曾參與過長期生態研究網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 的東華大學夏禹九老師表示,LTER雖已終止,但許多當時的研究生如今是LTSER的重要骨幹,如總計畫主持人林登秋老師,因此鼓勵LTSER邀請年輕研究員、學生參與年會及相關活動,作為培育長期人才其中一步。


  林副主委呼應夏老師的意見,認為許多擔任「苦工」的年輕人才,應要有機會透過交流瞭解LTSER的核心理念,讓他們明白自己為何而奮鬥,進而在心中埋下長期經營的種子。林副主委進一步討論LTSER在安排營運人力方面的制度性議題。與一般專題研究計畫不同,LTSER計畫以核心設施進行規劃,即使原本的計畫主持人退休了,仍可由下一任接續,確保計畫持續營運,為臺灣長期社會生態研究貢獻力量。



105 vi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