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公正轉型研究團隊主持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受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邀請,於臺大舉辦「臺灣的公正轉型之路:概念、評估與實踐」論壇,第五場次以「社會對話」為主題,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主持,邀請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施克和、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地球公民基金會前執行長蔡中岳,從不同的社會視角,討論公共參與和社會對話。
左起:邱花妹副教授、施克和副主委、杜文苓院長、蔡中岳前執行長
社會對話經驗,擴大公共參與,進行分眾諮詢
施克和副主委指出,政府近年設計一些公民參與機制協助推動政策,例如設立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以及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試圖顧及不同群體需求。而與淨零轉型最相關的是「能源轉型白皮書」的集體行動協作,從能源管理法到能源發展綱領合併,再到制定能源轉型白皮書,皆有政府部門、民間參與者、學者專家和倡議團體的廣泛參與,重新建立起社會溝通和參與的機制,進行密集的跨部會對話。
施副主委進一步說明公正轉型委員會與社會對話的關係,目前該委員會由民間學者擔任召集人與各部會協同合作,建立兩內部小組,兩對外小組的設置(詳如圖一)。
公正轉型委員會
由於社會溝通多仰賴對議題的認知與連結,因此其中的議題鑑別小組廣納石化除役、核電、交通、漁電共生、土地勞動,及碳匯與原住民族等議題進行討論;而影響力小組則透過公私協力,建立普羅大眾對公正轉型的認知,提高大眾對公正轉型的意識。
圖一、公正轉型委員會各工作小組的功能與關係 (TSH繪製,資料來源於公正轉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內容)
2023年起公正轉型委員會進行一系列分眾諮詢,包括專家學者、地方政府、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團體、性平團體以及青年團體等,施副主委表示未來希望能捲動更多社會構通機制,或以沙盒試驗各種潛在的社會方案,並與環境部的氣候公民對話平臺一同努力,建立淨零公正轉型行動的資料科學基礎。
沙盒試驗
掌握氣候改革時刻,完善社會對話,建立分析方法
邱花妹副教授說明,社會對話是整個公正轉型的主流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國際間,包括國際勞工組織 (ILO) 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的相關報告和指引,都強調了社會對話在推動公正轉型過程中的必要性,呼籲各國在不同層級 (區域、國家和部門等) 進行研析,以確立對話過程和方法,她特別以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青年參與轉型為例,指出「有意義的參與」包含調整並賦能、青年一同工作、收攏並形成迴圈等三大步驟 (詳如圖二)。
邱副教授表示,社會對話在辨認受影響區域、就業和社區扮演關鍵作用,應在早期展開,並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持續諮詢,以及邀請利害關係人參與。溝通前期透過訪談和資訊蒐集,建立方法以界定分析利害關係群體、轉譯資訊與充分傳遞,進行勞工教育和工會代表培訓;在面臨價值衝突時,進行大量協商;最後形成的共識是否納入決策,則將影響民眾對溝通的信心與未來的參與意願。以魯爾工業區成功轉型為例,脫離依賴化石燃料的煤礦產業,依賴勞資政三方對話及漫長協商,及推動社區和區域經濟轉型的考量,使整體區域得以重新發展。
邱副教授亦指出,國際上綠色工會、生態工會、氣候工會皆已在公正轉型中發揮作用,然而,臺灣工會較常與資方形成命運共同體來抵抗轉型,工會組織率亦低,協商能力亦貧弱;因此,在企業、政府對轉型更為重視的趨勢下,包含近來企業回應減碳問題、政推動行轉型政策等,不論是工會或各界利害關係群體,均可以把握當前的氣候改革時刻,如促進年輕工會幹部關注環境議題,提出新思維與行動。她期待未來能投入大量資源於建立參與能力,培力更多人才在各地推動社會對話,公正轉型才有可能達成。
發展社會對話,組合多元情境,培育跨域人才
杜文苓院長說明,推動能源轉型時,除了考量再生能源的天然資源區位,也要注意地方政府的態度、地方核心利害關係社群之間的社會組成狀況,以及當地經濟產業和資本條件。她以「能源技術的社會溝通」為核心,指出社會科學在此的重要性,從複雜議題中彙整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看法,在爭點中促成社會共識,例如 Archon Fung 提出的「民主立方體」,有助於溝通與對話的整體設計,反思過去多由主管機關和技術人員主導討論的傳統決策模式,提出更降低權威影響、更開放給公眾、更專業的溝通與決策技巧,從而促進公共參與效能,建立社會信任關係,使決策能確實改善與解決問題。
杜院長提醒,由於利害關係人具高度複雜性,因此事前的理解和訪談相當重要,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表達意見、相互學習,在對話中發展出共識基礎。她回顧近年來主持的不同議程設定與參與式設計的形式,連結社會多元利害關係人,她特別提到2020年的協商劇場,以行政院「非核家園專案推動小組會議」為協商情境,邀請民眾扮演專家、主管機關、原住民代表、受核設施影響的社區居民代表等利害關係人,以及「北海岸土地」與「用過核燃料棒」等「非人」的角色,促進參與者從全新角度思考核廢問題的解決方案。
協商劇場
杜院長認為,需培育更多跨領域的社會科學和分析人才,才能展開深度社會分析、累積實作經驗和社會資本,創造信任和建立對話條件,跨越技術和社會的鴻溝,最終落實公正轉型。
臺灣的社會對話,回歸本土特色,開展對話教育
地球公民基金會前執行長蔡中岳建議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發掘待討論的淨零事項,因為利害關係人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如再生能源產生的土地利用衝突、以及運輸產業轉型中的龐大機車數量。蔡前執行長表示,目前不論是農漁民或是機車行的維修人員,可能都不了解氣候危機與淨零的迫切性,但他們已受淨零政策的衝擊。因此若要展開社會對話,不僅是各種機制的設計或參與方法的討論,更要從我們的生活周遭開始,才能累積真實經驗,循序漸進邁向公正轉型。
蔡前執行長回顧十二項關鍵戰略形塑過程中已舉辦過的社會對話經驗,發現實際上少有對話,多是意見收集,而收集後也無跟進機制;又如前述的氣候公民對話平臺,民眾針對平臺功能發表意見也罕有收到回覆。蔡前執行長表示,民眾有疑問卻無法獲得解答,將可能損害社會對話所需的信任感,民眾無法理解為何淨零期程如此急迫,社會對話將很難展開,建議政府從民眾有感的補助政策展開溝通,例如實施冷氣汰舊換新核發補助政策時,就藉機說明補助與淨零轉型的關係,建立社會對話的前提。
蔡前執行長也提醒,當時年金改革的對話模式參考公民大會而設計,反而讓脫離主題的極端者主導話語權,減損社會對話的成效,因此當淨零轉型涉及更多方的利益權衡,包含減碳壓力、地方發展、產業進程等,且有長達數十年的過程要進行時,應將對話培力納入公民教育,培養人們的思辨能力。
建立公正轉型工具箱,跨部門溝通與社會對話併行
施副主委總結,今日論壇討論,包括制定影響評估的方法論,以及檢視現行勞動法制的相關配套法規或措施等,將成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內部必須處理的待辦事項;而勞動體制的社會保障體制有待評估,也會再與尚未納入淨零工作的教育部和衛福部進行溝通。
最後,施副主委強調,未來將加強公正轉型委員會在國家發展委員會中的角色,並對齊各部會發展方向,與各部門的溝通達成共識;在推動公正轉型方面,則應建立辨識利害關係人、提出社會對話行動方案的工具箱,再利用這些工具與各部門溝通,確保大家能按要求行動。
---
[1] 本文的內容來自2023年6月5日國科會人社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合辦之「臺灣的公正轉型之路:概念、評估與實踐」論壇,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施東佑紀錄、TSH轉型推動經理楊軒妮編輯文稿。
[2]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gional and Urban Policy, Borkowska-Waszak, S., Diamantopoulos, S., Lavelle, P. (2021). Youth for a just transition: a toolkit for youth participation in the just transition fund, Publications Office. https://data.europa.eu/doi/10.2776/931982,第11-13頁。
[3] 本圖由TSH簡化與重繪自「Fung, A. (2006). Varieties of Participation in Complex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66–75. http://www.jstor.org/stable/4096571」,其中,橫向軸顯示從政府獨佔參與到廣納公眾參與的光譜,包含專家與行政人員、特定的代理人、專業的利害關係人、外行的利害關係人、隨機選擇的參與者、公開且針對地募集、公開自行選擇參與、漫無邊界的公領域;縱向軸顯示由高度權威到低度權威的光譜,包含直接權威、共同治理、告知與諮詢、溝通產生影響、個人獲益;斜向軸則顯示由低度參與到高度參與決策的光譜,包含傾聽的旁觀者、可表達偏好、可發展自我偏好、形成群體與協商、審議與談判、採用特定技術或專業產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