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減排浪潮來到你家了嗎?企業視角下的淨零轉型
- 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 3 days ago
- 11 min read
TSH彙編
全球溫室氣體自工業革命開始持續增加,氣溫也隨之開始上升,在2024年的時候,年度平均氣溫相較於1850-1900已突破1.5°C (C3S, 2025)。面對不斷增長的排放量和加劇的氣候變遷影響,淨零、減碳逐漸成為主流媒體中常見的名詞,各國從政府、企業,到民眾,不論是擁抱何方立場,或多或少都開始面對永續議題的討論聲浪。由政府主導制定國家減碳路徑與方法學,可以帶領社會邁向減碳與淨零;金融機構開始審視放貸對象,將ESG評分納入投資決策,降低因投資高碳排放帶來的財務風險,連帶可帶動產業的轉型;而消費者也可透過選擇和行為改變,對企業形成推力。而對企業而言,「減排」具體上代表了什麼?本篇彙整探碳系列課程中由臺科大工業管理學系郭財吉教授分享的內容,由企業ESG角度和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切入,分析淨零目標對企業的意義,並介紹轉型風險與相關策略及工具。
不減排會怎樣?從風險看企業眼中的排放減量
人為活動需要「減碳」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共識,更有約150個國家已承諾邁向淨零,相應的也就催生許多生產和貿易方面的規範,再加上社會風氣形成的消費者壓力,對企業來說,大環境中有許多減碳的推力。但要改變現有商業模式就需要投注資源,不轉型、不減碳,會有哪些立即性的影響呢?
一方面,許多國際品牌開始要求供應鏈必須落實減碳,因此企業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會喪失市場競爭力,直接影響到訂單和營收。另一方面,企業需要資金擴廠、升級設備、併購與投資,而資本市場近年來關注ESG (環境、社會、治理) 表現,從2019年開始,金融機構逐漸將企業的淨零排放計畫與減碳策略納入評分,如果企業減碳策略不夠積極,甚至可能無法獲得融資支持。所以對企業來說,如果不思考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將直接面臨「賺不到錢」和「借不到錢」的風險。
溫室氣體的種類
至於產業怎麼減碳,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要在製程技術上更新和突破,但技術其實只是整體減排策略中的一小部份。在ESG中,企業被鼓勵做氣候相關的財務揭露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而氣候相關的風險可以分類為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實體風險是指氣候變遷直接對企業營運產生衝擊的風險,像是缺水會對需要大量用水冷卻設備的製造業帶來巨大挑戰,或是像氣溫上升可能提高火災風險或增加冷卻設備的需求,影響到能源消耗和成本。轉型風險則是來自低碳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像是因應政策和法規、技術、市場、名譽的調整而形成的轉型成本。徵收碳稅就是法規變動的例子,企業必須開始計算碳排放,進一步促使企業制定應對策略。

企業在揭露氣候風險時會明確辨識風險,而再進一步制定相應的策略和風險管理計畫時,面對實體風險,企業可以用減緩的手段因應,也就是從源頭降低氣候變遷的發生;面對轉型風險,則是可以透過調適手段應對,讓企業面對預期或已經發生的衝擊更有韌性。
而與風險相對所產生的機會其實是一種轉型的可能性,投入淨零轉型既能夠降低前述的氣候風險,也符合市場趨勢和金融資金流向。對企業來說,除了更新技術與設備,掌握財務槓桿轉型,未來可以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具體可以怎麼做?減碳策略與減排4步驟
面對排放減量,企業首先需要做到「合規」,也就是符合相關規範,並配合政府訂定的減量要求、繳交碳費或碳稅等。合規再進一步,可以因為減少排放量 (自主減量) 獲得碳費優惠,或進行碳權交易等,且揭露相關資訊,就有機會可以進一步為企業「創價」。在具體執行上,可以從盤查、減量、抵換到報導循序漸進,以下將重點放在前三步驟。
1. 盤查
國際上,目前被認可的方法學包含計算組織排放量的GHG protocol、ISO 14064-1、以及產品排放量的ISO 14067、ISO 14040s等。不同標準雖然分類方式不同,但核心都是鑑別排放源,並評估減排策略的效果,盤查步驟可以分為:
(1) 設定邊界:確定盤查範圍,如總公司、特定工廠、投資公司等。
(2) 鑑別排放源:確定碳排來源,如燃油、電力、化學品、畜牧等。
(3) 計算排放與移除量: 排放或移除量=活動數據 x 排放係數x 排放潛勢 (GWP)。
活動數據收集與選用的方式有:
直接測量:如電表監測;
質量平衡:以物質的消耗計算排放;
排放係數法:使用已公佈的碳排數據。
排放係數:優先的選擇為自廠發展的係數,其次為同業所提供的係數,若都沒有,則可以使用區域、國家或國際公告的係數,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ISO 14064等。
(4) 報告:製作盤查報告。
(5) 查驗:由第三方完成查驗。
2. 減量
完成盤查會得到排放基線資料,下一步則是以現有排放狀況為基礎設定減量目標。而怎麼設定減量目標才是合理的,以下幾種倡議可以作為參考:
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現已廣為人知的SBTi全名為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也就是以科學為基礎設定減量目標的倡議。2015年巴黎協定成立後,碳揭露專案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聯合國全球盟約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GP)、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及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共同發起SBTi,以控制全球升溫在1.5°C內為目標,協助企業依據氣候、財務、公司策略等數據建立自己的科學減量目標 (SBT)。
RE100(100%再生能源承諾)
RE100於2014年發起,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 和碳揭露計畫 (CDP) 主導,主要倡導再生能源的使用,不論是自行生產還是外購,加入的企業須公開承諾最晚在2050年時完全使用再生能源 (不包含核能),階段性的目標則是2030年時60%使用再生能源、2040年時達到90%。
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
ISO 50001以能源管理為主軸,強調有效應用、透明管理和溝通。執行上要先建立能源基線,而在導入以ISO 9001 (品質管理) 和 ISO 14001 (環境管理) 為架構的準則之後,透過「PDCA循環 (plan, do, check, action)」提升能源效率、減少碳排。
規劃減量目標時,不同的倡議也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在ISO 50001的準則下搭配科學減量目標 (SBT),依據企業是高碳排的特殊產業 (如能源、鋼鐵、水泥業) 或一般產業設定減量路徑。
由於減量目標是根據營運特性、排放基線和能源基線、當地法規等資訊量身訂製,不同企業的階段性目標和減排路徑也各不相同。例如中鋼設定了穩定向下的排放曲線,減排措施包含如製程中的原料以還原鐵取代鐵、能源電力化或使用無碳燃料、搭配碳捕捉封存及利用 (CCUS)、氫能冶煉等。同樣為穩定向下的排放曲線,友達則著重在能源,以RE10、RE30 (再生能源比例10%和30%) 為階段性目標,最終要在2050年達到RE100。減量規劃也可能先經歷短期的排放量增加後再降低。例如台積電的規劃中,2020到2025年間的排放量增加,但2025年後則透過節約能源、替代能源、減少氟化物、負碳抵消等方式逐步減量。
前述案例中已提到一些減少排放量的方法,歸納常見的方法為:提升能效和改進流程、使用再生能源、供應鏈減碳、推動負碳技術,和行為改變等。其中使用再生能源有兩種方式:綑綁式銷售與非綑綁式銷售。在綑綁式銷售中,企業自建、自用電力和憑證,雖然通常發電量小於自身用電量,但能直接減少碳排放,也能降低再生能源取得的風險;而非綑綁式銷售則是電力銷售給供應商、憑證另外交易,是發電方和承購方的購電協議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例如企業將電力和憑證賣給台電,台電再將電力轉供給其他用戶,而購買憑證的企業無法直接減排,但可以在永續報告中展示有購買綠電。
3. 抵換
減量雖有多種方法與途徑,但企業的運作之中難免會有無法或難以再降低的排放,如果要達成淨零,碳的抵換和交易就成為重要工具之一。簡單來說,抵換是用一方減少的排放量,抵銷另一方產生的排放量。此外,碳交易則是可以買賣排放碳的權力,這樣的機制涉及到「碳權」、「額度」、和「認證」。
在談碳交易之前,須先了解用於交易的「碳權」和「信用額度」。所謂「碳權」並不是擁有碳的權力,而是「排放碳的權利」,可以分為由國家限制排放總量之下所分配的排放額度,和自願減量後由第三方認證的減量額度。
第一類由政府核發的排放額度,主要是針對高碳排產業,在政府限制總排放量之下分配各家企業可排放的額度,稱為總量管制與交易 (cap-and-trade):為達成國家自訂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政府會 (事前) 核配排放許可額度上限,也就是cap-and trade中的cap。若組織之碳排量低於配額上限,剩下的差額就可以轉換成排放額度 (allowances),到交易市場上進行買賣,並允許參與者在此範圍內進行排放權的買賣交易。
第二種是企業自願減排所產生的減量額度,屬於自願性的碳市場。這部分是交易經過認可的「信用額度 (carbon credit)」,每單位的信用額度等於是減少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購買者可用於抵換自己的排放量。能夠認證信用額度的單位,包括:
國際機構: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 現已不接受新案,後續機制為依據巴黎協定第6.2條,國際間可轉讓減緩成效(International Transferable Mitigation Outcome, ITMO)。
區域或國家和地方主管機關:依據世界銀行 (World Bank) 於2022年之統計,國際上共有29個執行中的機制,其中也包含臺灣環境部的抵換專案 (World Bank, 2022)。
獨立民間機構:包含非營利性國際組織Verra所管理的碳驗證標準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瑞士非營利組織Gold Standard Foundation管理的黃金標準 (Gold Standard, GS)、美國非營利組織氣候行動儲備 (Climate Action Reserve, CAR)、美國碳註冊登記簿 (American Carbon Registry, ACR)等。
在信用額度的認證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是「外加性分析」,外加性分析指事業或各級政府對所提出的自願減量專案進行法規外加性、財務外加性、普遍性及障礙分析,確認要做為信用額度的減排量非法規要求、不具投資效益、非技術普遍或存在技術障礙。
上述碳的交易都屬於「外部碳定價」,是由政府或市場決定交易價格,同樣屬於外部定價的還有碳費、碳稅等政策工具。而「內部碳定價」,是由企業內部自定用於實際交易或虛擬評估的碳價,協助企業更有效規劃財務分配。但不論哪一種類型的碳定價,用意都是將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轉化為企業運作時所需要重視的成本,也就是外部成本內部化,藉此鼓勵減少排放、創造資金來源,再進一步促進成本的有效性,讓資金用於減少排放量。
企業內部碳定價的種類
4. 揭露/報導
在探討企業減量時,重心往往都放在減量與抵換,最後一步的「揭露/報導」所也相當重要,但如何報導的細節在此不細談,僅點出報導作為減碳步驟,對於企業的意義。除了做為整個減排流程公開透明的參考資料,好的報導可以為企業避開罰則、提升形象與名譽,甚至有更進一步發揮更多社會影響力的機會,也就是能為企業「創價」。在前述減量與抵換的說明中可以看到,減少排放量對企業來說,可以視為是透過財務分配降低風險,而相關措施都需要資金的投入。
在地大環境如何呢?臺灣的碳定價現況
氣候變遷因應法中與碳費、碳稅相關的條文
臺灣的碳定價在經歷長期討論後,目前以碳費先行,由環境部為主管機關徵收碳費,專款專用,碳稅的部分則是預計未來由財政部考察、規劃並徵收。目前已開始對排放量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能源與製造業徵收碳費,依照2022年的資料,超過此門檻的工廠約有500家,碳排量約占臺灣總排放量的54%。而對於暫不列為碳費徵收對象的產業,環境部今年一月公布了「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草案,預計進一步強制要求特定產業的用電大戶、大型車隊、燃料使用量高的製造業開始做碳盤查。
在碳費的計算方面,環境部於2024年底公告一般費率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300元,但企業可透過提交自主減量方案爭取每噸二氧化碳當量50元或100元的優惠費率。實際徵收金額計算方式為「收費排放量」x「徵收費率」,在剛實施的過渡期階段,則是有調整碳費起徵門檻 (K值)、排放量調整係數值,並可以透過自主減量額度扣減收費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圖二。

而在碳交易方面,臺灣也於2023年成立碳權交易所。但臺灣境內的碳交易至今交易量不大,主要是因為碳權市場的規模尚未成熟,碳交易的支撐力量不足,在持續推動和後續帶起減量效果上都還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
氣候變遷下企業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所進行的轉型中,需遵守國內外碳排放揭露的規範,確保資訊透明與合規性。而設定減量目標與資本配置息息相關,如何在環境責任與經濟效益間取得平衡是重要關鍵。在這過程中,碳定價已逐漸成為風險管控的重要工具,但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差異會導致跨國企業碳管理與合規面項的挑戰,也就增加了運營與投資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樣的困境,為了更有效推動全球減排,應該推動全球統一的碳管理與碳市場框架,減少政策不一致帶來的影響。同時,提高碳權管理的透明度與標準化也有助於確保市場的公正性和有效運作。而跨領域的整合也相當重要,數位技術的應用可以成為碳權追蹤的重要手段,透過區塊鏈、AI和大數據分析,提高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追溯性,進一步強化企業的減碳行動與風險管理能力,讓企業更有動機成為引領減量的領航人。

參考文獻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2025. Global Climate Highlights 2024. https://climate.copernicus.eu/global-climate-highlights-2024
World Bank. 2022.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 p66.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http://hdl.handle.net/10986/37455 License: CC BY 3.0 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