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不息——森林碳匯與個案研析
- 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 6 minutes ago
- 13 min read
TSH彙編
作為一座綠意盎然的島嶼,臺灣超過半數的土地被森林覆蓋。隨著全球對淨零排放的關注日益升溫,森林碳匯在臺灣的討論度也大幅提升。然而,森林碳匯究竟是什麼?它如何運作?為何如此重要?為了深入探討這些問題,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帶領學員們親臨臺灣的森林現場,探索森林碳匯的奧秘。
森林碳匯不簡單,穩定長久超關鍵
要理解森林碳匯,首先需要認識「碳匯」這一概念。簡單來說,碳匯就是「將碳排放的過程逆轉」。當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或進行各種活動時,會釋放二氧化碳 (CO₂)、甲烷 (CH₄)、氧化亞氮 (N₂O) 等溫室氣體至大氣中,造成碳排放。而碳匯則透過自然或人工方式,將這些氣體吸收並儲存,以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
雖然全球的碳匯不僅限於森林,然而森林碳匯因為其強大儲碳能力、長期碳封存效益、穩定性高,成為全球碳管理策略中最早發展、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超大體積,超強儲碳力
森林擁有龐大的生物量,能夠吸收並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使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碳匯之一。
長壽命,碳封存更持久
相較於小花小草或農作物 (如水稻、玉米) 只有數個月的生長週期,樹木的壽命可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這意味著森林能長期固定碳,讓碳封存的效果更加穩定。
穩定性高,不易消失
除非遇到森林火災、大規模土石流或地震,森林的碳儲存量基本上維持不變。相比之下,草原、農作物或濕地的碳匯則容易受到天氣變化、人為干擾等影響,導致碳釋放回大氣中。
3大策略,提升森林碳匯效能
既然森林是地球最重要的碳儲存系統之一,那下一個問題便是如何提升森林碳匯。基本上,要提升森林碳匯,關鍵在於三大策略:增加碳吸收、增進現有碳儲量、推動碳替代策略。

首先,擴大森林是一個直接的做法。透過植樹造林、提升森林密度,以及選擇高固碳能力的樹種,使森林每年吸收更多碳。對企業而言,雖然直接增加森林面積較具挑戰性,但可透過與林業及自然保育機構合作,例如森林認養計畫ESG專案,間接提升森林碳匯。
此外,加強現有森林的管理,提升森林韌性至關重要。健康的森林不僅能持續生長吸收碳,也能顯著提高碳儲存能力。因此,維護成熟森林,防止濫伐,並透過病蟲害防治與野火管理,確保森林持續發揮碳儲功能。
與此同時,推動木材產品的使用,也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策略。相較於鋼鐵與混凝土,木材的碳排放較低,且木材本身即為碳儲存體,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延續碳固定效益。並且,選擇本地木材 (如臺灣原生樹種) 進行產品製作,也可進一步降低運輸過程的碳足跡,對環境保護更具助益。最後,延長木製產品的使用壽命,如木製家具或木造建築,也能有效延長碳封存的時間。
其實不複雜,揭秘森林碳匯計算方法
計算森林碳匯首要步驟是確定樹幹的材積,即樹的體積。要知道材積,我們需要樹的高度和胸高直徑。
由於樹幹的直徑會隨樹的高度增加而逐漸縮小,為了統一測量標準,我們在樹高1.3公尺 (即胸高) 測量直徑。這個標準高度是測量的固定點,測量工具可以使用皮尺或專門的胸高直徑儀器。至於樹的高度測量,方法根據樹木的大小有所不同。對於小樹,可以直接用皮尺測量;對於較大的樹,則可使用雷射測距儀搭配三角學原理進行計算。有了樹的高度和胸高直徑數據後,我們可以估算樹木的材積。接下來,需要了解樹木的密度,因為不同樹種的木材密度差異會影響其碳儲量。木材密度較大的樹幹通常能儲存更多碳。為了進一步計算碳儲量,我們需要引入擴展係數,材積轉換為生物量,即樹的總質量,包括樹幹、葉片和根系的質量。由於不同樹種的葉片形態和數量會影響碳儲量,這些變數需納入考量。此外,根系的長度與密度也會影響碳儲存量。綜合以上步驟與數據,我們最終通過計算可以得出樹木的碳匯量。
必須注意的是,碳匯量通常以碳 (C) 為單位,但在某些資料中,則以二氧化碳 (CO₂) 為單位。在學術研究中,我們主要計算的是碳含量,而非二氧化碳。若需要將碳數值轉換為二氧化碳,可乘以轉換係數3.67。例如,若某地區的森林每公頃每年碳匯量為5噸碳,則相當於約18.35噸二氧化碳。
基於上述背景知識,我們便可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PCC) 制定標準公式來計算:C(t)=[Q(t)×D×BEF]×(1+R)×CF
其中:
Q(t):特定時間點的生物量
D:木材密度
BEF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擴展係數
R:根莖比例
CF (Carbon Fraction):碳含量比例
C(t):碳存量函數
這些公式包含多項參數,應根據當地的本土數據進行計算。例如,在臺灣,應優先使用本土樹種的數據。如果本土數據不足,則可參考IPCC提供的類似地區 (如亞熱帶地區) 的數據,或使用IPCC的預設值。這些預設值通常較為保守,會使估算結果偏低。幸運的是,臺灣的森林學者們已經收集並公開了許多樹種的數據,可用於更準確的計算。此外,當研究範圍較且無法逐一測量每顆樹木時,需依賴抽樣方法來估算碳匯量。常見的抽樣方法包括固定樣區和變動樣區。固定樣區指的是每年在相同區域內進行調查,以確保數據的一致性;變動樣區則是每年隨機選擇不同區域進行測量,避免某些區域生長情況特別好而高估碳匯量。

碳匯 vs 碳權,一起來搞懂!
當我們理解了碳匯的概念,不禁會好奇:森林碳匯如何轉化為碳權呢?
碳權的概念源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需求。這些氣體,如二氧化碳、氧化氮與甲烷,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屬於公共財,其特點之一是外部性,排放者雖然不需直接承擔排放成本,但卻對他人和整體環境產生影響。因此,若缺乏適當管制,排放者可能會無限制地釋放這些氣體,進而威脅全球氣候。
回顧三十年前,北歐國家如芬蘭、瑞典和丹麥率先為碳排放定價——這便是「碳定價」的起點。由於碳排放屬於公共財,若不賦予價格,將難以有效管理。因此,各國政府透過定價機制,使排放者需為其碳排付費,以此達成減排目標、保護環境,並促進資源公平分配。
目前,碳定價主要有兩種方式:碳稅與碳權交易市場。
碳稅或碳費:政府為碳排放設定固定價格,例如每排放一公噸二氧化碳需支付100元或更高稅費。這迫使排放者承擔成本,同時讓碳匯擁有者透過吸碳獲得回報。
碳權交易市場:由政府或具有公信力的獨立機構設立並監管的市場,透過供需機制決定碳權價格。按照經濟學理論,碳排放者支付碳價 (降低碳排誘因),減碳者或碳匯者則能收取碳價 (提高減碳誘因)。碳匯擁有者可將碳吸收量轉換為碳權出售,而排放者則購買碳權以抵消其排放量。這種機制使碳排放成本內部化,賦予碳匯更明確的價值。碳稅與碳權交易雖有相同目標,但碳權市場因其靈活性與市場驅動特性,被視為更長遠的減碳策略。若操作得當,這一機制不僅能有效減碳,還可透過認證機制避免市場詐騙。
碳費與碳稅
不一定要是碳權才有價值
許多人以為碳匯必須轉換為碳權才能被認可,事實並非如此。所有植物,包括桌上的盆栽,都能吸碳,這就是碳匯的基本概念。因此,不論是街道綠植還是大片森林,都屬於自然碳匯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假設一家公司每年需要做碳盤查,根據ISO 14064-1標準,它不僅要計算碳排放量,也可計算碳移除量,這兩者都屬於類別一的範疇 (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與移除),包括森林和農業碳匯。假設這家公司每年碳排放100噸,而森林碳匯 (增匯) 是2噸,則最終淨排放量為98噸。
對於無自有土地的企業,仍可透過以下方式取得碳匯:
購地種樹:雖需較大財力支持,但為長期減碳投資。
與社區或學校合作:利用當地土地資源,減少成本並促進地方發展。
員工捐地:鼓勵員工捐出閒置農地或山坡地,支持企業碳匯計畫。
與政府合作:共同推動自然碳匯計畫,整合資源達成減碳目標。
進市場購買:當市場穩健與成熟,則可自行或透過仲介進行自然碳匯碳權購買。
許多國際企業 (如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 因應大規模碳中和需求,會透過市場購買碳匯,這些交易通常由專業中介機構促成。
碳權申請在於確保碳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透過認證將碳匯轉換為可交易的碳權。認證機制不僅能保障碳權交易的可靠性,也可防範市場詐欺。此外,碳權認證亦有助於山村、農村與偏鄉地區獲取資金支持,維護綠地與森林,並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碳匯來源。
國際 vs 在地,碳權申請哪個好?
許多人會有疑問「臺灣碳權好像不太發達,是不是申請國際的比較好?」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申請國際認證的碳權當然可行,不過通常已開發國家,對於碳排主要在國內的企業,基於在地排碳在地減碳原則,會鼓勵企業優先購買國內自然碳匯碳權,不足再購買國際碳權。這是因為國家政府發放的碳權屬於國家層級,與私人機構發行的碳權仍有所不同,以及更支持在地化 (jurisdiction-based offset)。
以日本為例,當地企業更傾向於購買日本國家碳權,因為這不僅能達成減碳目標,還能支持當地社區、農村經濟及文化保護,具有多重SDG效益。事實上,全球多數已開發國家皆設有碳抵消機制,推動企業選擇國內碳權 (經國家認證比起私人機構更具公信力,通常供應鏈也樂見),因此與自然相關的碳權需求正在大幅成長。例如,美國與日本等國對農業與林業碳匯提供額外給補助給付,原因在於這類碳權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農村與山區的資訊較不對稱,資金也較為匱乏,許多當地組織不熟悉碳權申請流程,因此,政府相關給付有助於降低申請門檻、資助碳權驗證,進而促進自然碳匯碳權的發展,提升企業購買這類碳權的意願。
企業之所以願意支付較高費用購買森林碳權,而非單純的綠能碳權或其他類型的碳權,是因為森林碳權除了減碳,還能創造更豐富的環境與社會效益。即使兩者皆減少一噸碳,森林碳權附加價值高於一般碳權,其價格也因此有所不同,而碳匯地點的不同,價格差異更為明顯。
目前,臺灣已有多種方法可申請碳權,特別是在森林碳匯領域,根據環境部 (2025) 資料,臺灣已經發展出四套森林碳匯方法學,包括新植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竹林經營管理、低生長蓄積林等專案。這可以算是大進展,因為更多的方法學意味著更多企業能參與碳權交易,進一步提升臺灣的減碳潛力。
過去,由於臺灣的碳權市場規模較小,許多企業選擇直接購買更便宜、更方便的國外碳權。然而,本地碳權雖然數量有限,其價值卻極為獨特,這些碳權對當地環境有實質性的正面影響,能夠改善生態、促進林業與農業發展。因此,我們應持續推動臺灣本地的碳權市場,讓企業意識到本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並從經濟與環境雙重角度理解其價值。讓碳權交易不僅是一種碳減排手段,更成為改善環境與提升社會福祉的重要工具。
全球案例分享—企業如何透過碳實現永續
算算碳足跡,蘋果換新衣
現在人手一支的蘋果手機是潮流與創新的象徵,但其過去也因產品更換頻繁而遭環保團體詬病。意識到這一問題後,蘋果積極調整其永續策略。
其中一大重點是拆解產品來精確計算碳足跡,結果顯示生產階段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蘋果優化製造流程,並大量使用回收塑膠與金屬等循環材料。例如,iPhone 13的碳足跡比iPhone 12減少了11% (Apple, 2021)。同時,蘋果持續改進包裝材料,塑膠袋改為使用纖維材料,並計劃全面採用100%再生纖維,甚至與公司自種樹木結合,以展現資源回收與永續生產的承諾。此外,蘋果與美國緬因州及北卡羅來納州政府合作推動永續森林管理,實施適度砍伐與再造林。這片森林有30%木材用於蘋果包裝材料,這不僅提供綠色包裝方案,還帶動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若想深入了解產品綠色設計,不可錯過林心恬老師的課程)。最後,蘋果也聘請生態學家監測森林,確保生態恢復與物種保護。
蘋果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成效顯而易見,自2015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減少了55%以上 (Apple, 2024)。蘋果更以自身作則,邀請供應鏈廠商一同淨零,顯現出企業在碳匯議題上的能動性。
低碳布局早,微軟走得巧
與蘋果不同,微軟在初期主要透過購買碳權抵消排放,選擇紐西蘭的森林碳權作為減碳工具,雙方一拍即合,這筆交易堪稱雙贏。然而,隨著ESG意識提升,微軟開始面臨來自美國國內的批評。部分民眾認為,作為美國企業,微軟應優先購買美國碳權,現在依賴海外森林可能造成「碳洩漏」。企業應該直接投資當地的環保措施,而不是將減碳責任轉嫁到遙遠的國家。因此,微軟自2022年起調整策略,積極採購美洲及美國碳權,並與新創公司合作,透過中介機構從巴西、秘魯等地購買森林碳權,以更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
此外,微軟也積極投入美國農業碳權市場,特別關注再生農業。由於農民在碳匯認證上處於資訊不對稱的劣勢,微軟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運用AI、航拍與地面調查技術,降低碳權認證成本,加速碳匯交易。其目標是建立全美樹木數據庫,精確計算每棵樹的碳吸收量,簡化碳權交易流程,促進更多農民參與。從微軟的案例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當前碳市場的趨勢,特別是在多角化、在地化、數位化與創新化等方面的明顯走向。
不可錯過4大森林碳匯趨勢

近年來,森林碳匯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趨勢,其中包括多角化、在地化、數位化、創新化等方向,並強調追求高品質和多元效益、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這些趨勢已成為現今發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我們深入關注。
一、多角又在地
在《京都議定書》時代,國際碳交易以「國際化」為主,強調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合作。然而,隨著全球減碳需求的提升,碳市場正轉向「多角化」,即減碳行動不應僅仰賴單一策略,而應涵蓋多種方式,包括森林碳匯、再生能源發展及其他自然碳匯機制。
企業在推動減碳的過程中,除了佈局綠能產業,也應積極參與自然碳匯項目。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碳匯量,也強化企業ESG報告的可行性,並對社會責任及長遠發展帶來實質影響。因此,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應採取多角化策略以優化減碳成效。
與此同時,「在地化」逐漸成為碳交易市場的核心趨勢。儘管秘魯、巴西等國的碳權價格較低,但許多已開發國家開始強調碳減排資金應優先留在本國,以減少「碳洩漏」的疑慮,同時確保國內環保措施能獲得充分支持。日本與英國即積極推動這一策略,將在地化作為碳交易的優先考量。
二、數位又創新
碳交易過程中存在大量資訊不對等,導致碳匯項目的認證與交易成本高昂,影響市場運作效率。因此,運用數位技術來降低成本、提升交易透明度與效率,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趨勢。
數位化與創新技術正重塑碳市場格局,政府與企業應積極導入AI、遙測技術及區塊鏈等數位工具,以強化碳權監測與交易管理。透過創新解決方案,企業將能更精準地評估碳匯效益,進而促進市場發展,並提高碳減排行動的可追溯性與公信力。
三、高品質與多元效益
「高品質碳匯」不僅關乎碳匯本身的規模與可信度,更涵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社區經濟發展及社會影響的綜合價值。隨著自願性碳市場日趨成熟,企業在選擇碳匯項目時,將越來越重視其所帶來的多元效益,碳市場逐步從「量」的累積,轉向「質」的提升。這一趨勢促使碳市場參與者從單純的碳抵換,轉向更具永續性的投資模式,以確保碳匯項目不僅符合環境標準,也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及生態復育。
四、公私協力,結合ESG與SDGs
對許多企業而言,土地資源的限制是推動碳匯項目的主要障礙,尤其是在臺灣,企業土地通常不足以執行碳交易或落實ESG目標。然而,臺灣擁有大量國有地及地方政府土地,若能有效整合,將成為發展碳匯的重要資源。
政府可透過公私協力的平台,促成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合作,盤活現有土地資源,進一步擴展碳匯潛能。即便部分國有土地目前尚未被有效利用,透過適當的機制與政策引導,仍能促成企業與公部門攜手推動減碳目標。
此外,企業若希望在私有土地上發展碳匯,亦可透過媒合平台與土地所有者合作。然而,為確保交易透明與碳匯項目的品質,這類平台需具備公開、公正的機制,確保雙方合作順利進行,並符合國際碳市場的標準。
蒼翠欲滴的森林,讓臺灣自四百年前就有「美麗島」的美譽。而在邁向淨零的時代,森林碳匯不僅是自然的恩賜,更是我們走向永續未來的關鍵支柱。面對氣候變遷,選擇與森林共生,就是選擇與未來共存。就此,TSH期望能與您一起守護這片綠意,攜手邁向永續的世代。

參考文獻
Apple. (2024, April 18). Apple 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 Apple Newsroom. https://www.apple.com/tw/newsroom/2024/04/apple-cuts-greenhouse-emissions-in-half/
Apple. (2021, October 27). Apple charges forward to 2030 carbon neutral goal, adding 9 gigawatts of clean power and doubling supplier commitments. Apple Newsroom. https://www.apple.com/uk/newsroom/2021/10/apple-charges-forward-to-2030-carbon-neutral-goal-adding-9-gigawatts-of-clean-power-and-doubling-supplier-commitments/
環保署. (n.d.). 減量方法查詢. 環保署碳抵消平台. 取自 https://carbonoffset.moenv.gov.tw/VoluntaryReductionView/MethodQuery, 截至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