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永續充電棧—TSH首場青年培力工作坊


精心設計的青年培力工作坊

 

  經過長時間的規劃和設計,TSH專門為學生和青年專家學者設計的工作坊,在2023年11月17日和18日迎來25位學員,於臺北市IEAT會議中心的咖啡廳熱鬧展開了!


 

  這場工作坊以永續職涯和在地議題為主軸,第一天由TSH共同召集人李明旭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賴偉傑理事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和TSH指導聯席會成員趙家緯博士(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三位前輩的職涯經歷分享起頭。接著由彰化長期社會生態和新觀測站的王素芬教授、宋郁玲特聘教授分享在地永續挑戰與經驗,讓學員認識永續相關行動與職業的不同樣貌,以及藉由實際案例思考在面對議題時,不同職涯方向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學員接續在下午的場次逐步進入角色扮演,為自己的角色設身處地思考立場和需求,準備在第二天的模擬會議中爭取權益或協調解方。兩天緊湊的議程最後,在TSH召集人林敏聰教授的啟發下,透過對未來永續議題的發想,讓學員們構思各自所關注的永續議題可能有哪些解方和路徑。

 

永續領域中的成長與抉擇

 

  在職涯方向上,李明旭教授代表的是在學術領域深耕、踴躍跨足不同領域的學者;賴偉傑理事長是待過公部門、也參與過無數環境運動,在NGO領域見識廣博的行動者;趙家緯總監則是新一代具有札實知識基礎的青年領袖,在持續進行研究的同時,也積極從多元管道推廣永續及轉型思維。三個人的經歷各不相同,但無疑都有一些關鍵事件,當下的決定影響了後續的職涯道路。



  李明旭教授分享自己從單純學術研究進入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領域的契機,是遇到關鍵人物如臺大童慶斌教授、林敏聰教授等人。而後除了在自己專精的水文與防災領域之外,李教授也特意關注、費心累積了大量跨領域知識。


  賴偉傑理事長則是自年輕時就關心環境議題,初入職場不久便曾進入公務體系,在環保局經歷幾年的歷練後再度回到民間組織。賴理事長感嘆,過去眾多環境運動與事件其實都是轉型的過程,都是公共政策的演進,也都牽涉到資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趙家緯博士從自己現在的多重身分切入,分享過去在綠盟的經驗持續敦促著他的研究與相關探討,在工研院的經驗讓他了解了解政策特性及其中協作的重要性,而如今時常接受採訪、上政論節目等,就是一種知識傳播與溝通的過程。


  對於學員個別職涯的選擇,雖然不可能一語指派未來路徑,但三人對參與工作坊的夥伴給了幾樣建議:

  • 要有自己的專長背景,但也不要排斥其他領域的知識。

  • 永續領域極度寬廣,要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圖譜。

  • 博士生不要怕把論文題目做大,而論文題目要回應的是社會問題。

  • 如果沒有資訊,不必等待他人給予,你就是可以創建知識的人。

  • 「永續」近幾年已經成為熱門用詞,這是一個過去前所未有的機會。

 

在地議題溝通的第一手經驗談

 

  午餐享用與在地小農合作的健康便當後,下午場次是由TSH共同召集人林登秋教授擔任引言人,第一場次以輕鬆、親切的引言介紹彰化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LTSER)團隊,以彰化芳苑沿海地區的永續議題為案例,帶學員一窺第一線跨領域研究者的經驗。王素芬教授先簡介芳苑地區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並提到彰化LTSER觀測的項目包含社會變遷(經濟弱勢、青壯年人口外移、高齡化社區、新住民與移工比例較高)、環境變遷(生態耗損、水質污染、地層下陷、海岸線變遷)、其他挑戰(工業區進駐、光電廠、離岸/近岸/陸域風機設置)。



  宋郁玲特聘教授則接續,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與權益關係人的溝通經驗。其中特別點出「共同建立與使用科學資料」的重要性,也就是在不斷變遷的社會議題中,科學家與在地權益關係人共同更新、共同建立對變遷的應變能力。宋老師分享的芳苑具體社會生態案例主題有:風機設置(離岸和陸域)、紅樹林擴張與移除、觀光發展及海牛文化、牡蠣減產、石蓴藻華、雞舍升級以減少污染、濕地保育、焚化爐興建等。每個案例都有獨特的形成脈絡和科學數據,而從每個案例的拉鋸中也看得出各方並沒有絕對的善或惡。



  由此產生了學員在這次工作坊中的第一項課題,選擇宋老師分享的任一案例,並1)分析核心或最迫切的問題,2)規劃如何整合資源(科學知識、學術人脈、媒體、當地人脈...等),3)評估風險,4)提出執行步驟與策略。



  對於還沒在議題場域工作過的學生來說,這一場次提供了淺嚐第一線跨領域科研與溝通的魅力和挑戰的機會,生動的案例和討論過程也大獲好評。

 

角色扮演,TSH師長的斜槓人生

 

  工作坊第一天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學員選擇扮演的角色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角色可能關注的議題、採取的立場和需求等。而為了讓學員可以更加瞭解不同角色的特性,TSH師長們合力演出以焚化爐興建爭議為主題的一場說村里明會。



  場次主持人林登秋教授一開場的說書人姿態馬上就牢牢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而演技滿點的師長們更是讓現場包含工作同仁在內的所有人都大開眼界!一場虛構的說明會完全炒熱了氣氛,更把常見的矛盾和爭議都融合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演出中了。在熱鬧的氣氛下,學員開始從科學家、居民、NGO工作者、鄉長及競選團隊、投顧公司主管等五個不同身分中,選擇自己將扮演的角色,並為隔天早上要進行的一場模擬會議做準備。



 

勇敢踏出舒適圈 獲得永續夥伴

 

  晚間用餐自理的規劃,是為了讓各組學員有機會相約用餐,而餐後的自由交流時間就準備了充足的小點心和飲料,提供寬敞明亮的空間讓學員之間可以多認識彼此。不管身分是學生還是已進入職場工作,能有更多同在永續領域一起努力和苦惱的夥伴總是讓人開心的。這一個半小時的自由交流時間也是學員回饋中數一數二受歡迎的環節,許多人表示在校內不容易遇到同溫層,已進入職場的則有人表示同溫層太小。在晚間輕鬆氣氛中,不只可以交流學術知識和實務經驗,更多的是認識新朋友、建立夥伴關係,或許未來職涯上的合作機會就是由此萌發。

 


 

模擬會議

 

  工作坊第二日早上,場地換到了普通會議室,一進門就會感受到會議特有的肅殺。經過前日下午以及晚間的討論,有組別準備了萬全的簡報,也有組別深入扮演自己的角色,針對地方發展是選擇設置綠能專區或是致力於農牧文化觀光展開議論。



  本次角色扮演的設計,在TSH舉辦的模擬會議中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各組角色所獲得的資料包都不同,內容是參考LTSER彰化站所累積的豐富訪談資料,撰寫與各角色有關的立場、論點、限制、社交網絡等。幾輪表述和攻防下來,各組都充分展現洞察、分析、和理性表達的能力,過程中也逐漸觸及一些核心的價值和爭議點。更可貴的是,在點出問題和疑點之後,多數人都會提出建議的解決辦法,讓討論持續有實質進展,而非流於情感爭論。


  模擬會議後,學員對於現實中要真正做到社會參與,提出幾項實際建議,包含行政體系要給與詳細資訊,如:參與機制,含通知、完善的會議資料、會後相關制度等,並要了解居民的生活樣態,由下而上考量居民的參與成本。不論是在模擬會議中的發言、會後對於活動設計和社會參與的建議,學員的表現都讓在場師長留下深刻印象。

 

從在地到未來


  在工作坊的最後,焦點拉回各自所關切的永續議題,學員在臺灣地圖上陸續標上自己發現的問題,並分析挑戰與限制。



  從能源、交通、文化,到國防安全,都有學員關注並投入心力。而分享過程中也顯示出,國家層級的上位政策固然重要,但要做到永續轉型,地方議題的長期耕耘與前瞻規劃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政策的延續性對於民眾行為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發現問題是重要的第一步,而接下來尋求解方與路徑,則需要知識基礎、全局視野,和多方協作。以此環節作為工作坊結尾,是勉勵,也是提醒,同時也呼應趙家緯博士在第一天所說的,如果沒有你想找的資料,就成為生產資料的人,共勉學員未來不管是在學界或業界,都能是理性而務實的行動者。

 

  TSH第一梯次青年培力工作坊,兩日的時間很快就結束,很高興看到在吸收知識與觀念之外,學員之間也開始產生一些新的夥伴關係。而接下來,全新企劃已進入規劃階段,敬請期待「充電棧」的下一步!

95 views
bottom of page